大安市人民政府信息公开专栏 >>  大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政府信息公开基础平台

索  引 号: 11220882013597707T/2023-04502
分  类: 其他 ; 通知
发文机关: 大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成文日期: 2023年08月14日
标      题: 大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大安市耐盐碱水稻良种繁育基地发展规划(2022—2025年)》的通知
发文字号: 大政办发〔2023〕10号
发布日期: 2023年08月16日
索  引 号: 11220882013597707T/2023-04502 分  类: 其他 ; 通知
发文机关: 大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成文日期: 2023年08月14日
标      题: 大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大安市耐盐碱水稻良种繁育基地发展规划(2022—2025年)》的通知
发文字号: 大政办发〔2023〕10号 发布日期: 2023年08月16日

大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

印发《大安市耐盐碱水稻良种繁育基地发展

规划(2022—2025年)》的通知

大政办发〔2023〕10号

各乡(镇)人民政府、国营农林牧渔场,市政府各办局、各直属机构:

  《大安市耐盐碱水稻良种繁育基地发展规划(2022—2025年)》已经市政府2023年第10次常务会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大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8月14日

  (此件公开发布)

大安市耐盐碱水稻良种繁育基地发展规划(2022—2025年)

  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关键性核心产业,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大安市作为吉林省苏打盐碱地集中分布区,近年来,通过集聚国内多家科研团队和企业进行盐碱地综合治理试验示范,借鉴先进地区经验,探索工程、物理、化学、农艺和生物等综合技术手段,耐盐碱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提高。打造耐盐碱水稻良种繁育基地,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促进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大力推进现代种业创新提升,按照《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发〔2022〕1号)《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1〕8号)《关于报送制种大县和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发展规划及制种大县奖励政策实施方案的通知》(农种种函〔2022〕3号)《吉林省关于大力推进现代种业创新发展的意见》(吉办发〔2021〕9号)的文件要求,结合大安耐盐碱水稻良种繁育产业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和意义

  (一)规划背景。

  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发生历史性大变局,针对世界格局的变化,为在大变革中开新局。扎实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胜利实现,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2020年的全国经济会议、2021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国家《“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种业振兴行动方案》,都把振兴民族种业,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上升到战略高度加以强调。

  我国粮食供需一直处于紧平衡状态,加上外部形势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增加,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在我国耕地有限的情况下,要想增加粮食产量,更加需要现代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用科技打好种业翻身仗,以良种保障粮食产量。为进一步加强“十四五”农作物种子生产基地的建设、管理与保护,实施好制种大县奖励政策,夯实良种生产基础,充分发挥好财政资金效益,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发布《关于优化调整实施制种大县奖励政策的通知》(农办种〔2021〕2号),通知提出聚焦种子生产、加工短板弱项,强化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应用,创新种子基地建设和发展模式,推进优势基地与龙头企业结合共建,推动基地做优、企业做强,提升基地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促进种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规划意义。

  1.有力保障国家粮食种源供给安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粮食安全的核心是种子安全,良种是农业生产的核心要素,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内因,因此,确保农业生产供种安全是现代种业发展的首要任务。

  2.有序促进做优基地与做强企业同步发展。种业振兴的核心是种业企业的发展壮大。结合大安市耐盐碱水稻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和发展实际,遴选一批与大安市耐盐碱水稻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发展方向一致,且经济实力强、科研能力高、发展潜力大的种业龙头企业,在不违背政策的前提下,将项目资金、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等各项资金统筹用于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发展,并提升管理服务水平,优化种业发展环境,充分发挥行业龙头企业在大安市种业发展中的带头作用,推动其与基地紧密对接,实现做优基地与做强企业同步发展。

  3.有效提升耐盐碱水稻良种化水平。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通过加强耐盐碱水稻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有效引导财政资金、社会资本向种业行业集聚,并确保支持有连续性,有利于提升基地生产保障水平、管理现代化水平,提升核心种源供给能力,加速良种推广应用进程,提高农业良种化水平,是打好种业翻身仗,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4.高质量助推乡村产业振兴。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的核心产业,种业安全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通过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打造集科研、生产、加工、物流、人才等要素为一体,种业上下游紧密结合的产业融合发展基地,有利于推动种业产业发展壮大,同时带动加工、物流、服务等相关乡村产业发展,有力支撑乡村产业振兴。

  (三)规划范围与期限。

  规划范围:大安市全域。

  规划期限:2022—2025年。

  (四)发展基础。

  1.地理位置。大安市位于吉林省西北部,地处松嫩平原腹地,素有“嫩江明珠”之美誉。在东经123°08′45″—124°21′56″,北纬44°57′00″—45°45′51″之间,全市东西长95公里,南北宽90公里,总幅员面积4879平方公里。东与黑龙江省肇源县隔江相望,西与洮南市、通榆县交壤,南与松原市相邻,北与镇赉县以洮儿河为界。大安市地处世界著名的黄金水稻带,发展水稻良种繁育具备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2.气候条件。大安市属中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全年日照时数平均为3012.8小时,年平均气温4.3℃,年平均积温2921.3℃,年平均降雨量413.7毫米。同时,大安市境内主要河流有“一江两河”(嫩江、洮儿河、霍林河)。地表水年径流量222亿立方米,保障了耐盐碱水稻良种繁育所需水资源的充足。

  3.社会和农业经济情况。大安市辖10个镇、8个乡(1个蒙古族乡)、5个街道、10个场站、223个行政村、619个自然屯,设有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2021年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33.34万亩(粮食作物210.01万亩,经济作物23.33万亩),全年粮食产量19.13亿斤。2020年1月2日,大安市入选全国第四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名单。3月入选第一批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县”创建推评名单。2018年获得农产品质量安全县,2021年获得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百强县。

  4.盐碱地改良成效显著。在盐碱地改良过程中,通过建好水利工程、施用土壤改良剂、增施有机肥、加强田间管理等做法,把盐碱地改成良田,并达到稳产高产目标。通过借鉴先进地区经验,探索工程、物理、化学、农艺和生物等综合技术手段,先后引入9家企业及团队开展盐碱地土壤改良试验示范。其中,华清农业的“脱硫石膏改良技术”、中科院东北地理所的“磷石膏改良技术”、中科佰澳格霖农业的“硫酸铝改良技术”和河北硅谷肥业的“有机硅调理技术”成效明显,农田土壤PH值从9.5下降到7.5左右,适宜水稻种植,当年水稻每公顷产量高达万斤以上。盐碱地的不断改良优化,为创建大安市耐盐碱水稻良种繁育基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机遇与挑战

  (一)发展机遇。

  1.种业振兴提升新高度。国家相继出台《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3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意见》《关于落实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主体责任开展农业种质资源登记工作的通知》《农业农村部关于开展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的通知》《种业振兴行动方案》等文件,把种业作为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作为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当前,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国际贸易争端带来种源供应问题,种业发展内外部环境正面临深刻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加强种子库建设,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种业振兴上升到新高度,这为大安市种业发展、耐盐碱水稻良种繁育基地的建设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2.科技革命迈开新步伐。当前我国种业基础理论与育种技术创新不断取得新进展。高通量、规模化表型及基因型鉴定平台的不断完善,为发掘携带优异基因的种质材料,定向改良创制高产、优质、抗逆、高效利用养分的新种质奠定基础。以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发展为标志的现代生物育种科技革命,对大安市种业发展带来了新挑战,但也为大安市发挥良种繁育基地优势,积极参与产业链分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推动大安市种业加速进入一个大数据、大平台、大发现的新时代。

  (二)面临挑战。

  1.现代设施装备有待提高。目前,大安市种业主体种子加工装备大多需要更新换代,但该装备价格较高,且未列入政府补贴目录,亟待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同时,缺乏种子精加工场所,多为种业企业将经初加工的种子运至外地进行精加工,无形中增加了运输成本。

  2.生产服务能力有待提升。近年来,大安市耐盐碱水稻良种繁育长期保持传统的“农业农村局+农技推广站+村委会”的良种繁育技术服务体系,因为工作量大、手段落后等原因,已难以支撑农户日益扩大的技术服务需要,亟待通过信息化手段进行改革,提升工作效率。此外,随着市场化程度不断集中,逐步形成的“种子企业+制种经纪人+村级联系人+制种农户”的种子交易模式因为利益分配不均,种子交易链不完整,坑农害民事件偶有发生,严重阻碍了良种繁育产业发展的积极性。

  3.平台建设有待完善。大安市缺少一个具有较强综合实力的运营平台,即同时具备水稻种子研发、生产、经营综合实力的运营平台。现代种业发展已由最新的技术、劳力、资源的单项密集型,开始转向资本密集型主导的综合实力型,政府主导、市场主体格局下发挥资本的力量,实现产业的高度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当前正处于种业领域快速吸纳资本、整合优质资源、抢占市场的黄金期,对大安而言,抢抓机遇、争得先机十分关键。

  三、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以及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指示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发展现代种业、建设种业强县为目标,以调整优化耐盐碱水稻良种繁育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为导向,聚焦产业短板,着力打造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的现代水稻良种繁育体系,以提升基地“五化”水平和监管服务能力为抓手,着力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着力加强水稻加工能力,着力提高基地种子价值,协同推进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机械化、信息化“五化”建设,打造高水平、高效益耐盐碱水稻良种繁育基地,为发展现代种业、建设种业强国作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

  ——突出县企共建。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在种业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种业企业主体地位,紧密联合种业龙头企业,推动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向龙头企业聚集,推动龙头企业与优势基地有机结合,实现做优基地与做强企业同步发展。

  ——立足保供优先。以保障粮食安全和种源供给安全为底线,以田间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科技装备提档升级、生产质量控制水平提升、市场营商环境优化等为主要建设内容,提升耐盐碱水稻良种综合生产能力,以国际种子控制指标为目标,进一步改善供种质量。

  ——体现支持力度。整合各类资金、项目和优惠政策,加大对基地建设的支持力度。合理安排和使用奖励资金,创新优惠政策和服务机制,重点支持龙头企业提升研发、生产、加工、检验检测、仓储等能力,确保支持有连续性。

  ——坚持市场主导。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为导向,尊重企业意愿和市场规律,以企业发展需求、产业做强需要为依据,优化体制机制,统筹推动耐盐碱水稻良种繁育基地高水平建设。

  (三)发展定位。

  依托大安市自然资源和产业基础优势,进一步提升水稻良种繁育基地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机械化、信息化“五化”水平,按照“做强运营平台,做精良种芯片,做优产业链条,做靓种业品牌”的发展路径,不断集聚产业科技要素,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着力优化升级良种繁育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打造“水平最高、效益最优、实力最强”的耐盐碱水稻良种繁育基地。

  (四)发展目标。

  围绕“做优基地,做强企业”两大主要目标,到2025年,大安市耐盐碱水稻良种繁育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进展,保障国家口粮供种安全的能力显著提升。良种繁育基地“五化”建设水平达到全国先进水平,生产能力稳中有升,高标准生产基地面积完全能够满足种业企业的需求,良种繁育单产水平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

  种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升,种业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稳步提高,构建形成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生产经营主体密切协同的产业组织体系,市场营商环境不断优化,种子生产者收入持续增加。

  种业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取得突破进展,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得到全面推广应用,种子质量检测控制能力明显提升,种子质量达到国际种子检验协会种子质量控制要求。

水稻良种繁育基地发展规划目标表

  (五)规划布局。

  结合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土地资源利用规划等要求,根据各乡镇(街道)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种业发展基础,按照“一带七基地”进行空间布局谋划。一带:即大安市耐盐碱水稻种业发展带,即以嫩江、霍林河、洮儿河流域周边乡镇形成的耐盐碱水稻种业发展带;七基地:即以联合乡、红岗子乡、海坨乡、四棵树乡、太山镇、叉干镇、舍力镇为主打造6万亩耐盐碱水稻良种繁育基地。

  充分结合产业要素基础,精准定位、科学规划,以“高端化、精品化、特色化、集群化”为发展方向,构建以种业为核心产业发展集群,通过产业集聚、人才集聚、技术集聚、资本集聚、成果集聚、产品集聚和服务集聚,实现核心区现代种业的跨越式发展,辐射带动周边良种繁育基地快速发展。

  四、重点任务

  根据大安市耐盐碱水稻良种繁育产业实际需要,重点开展以下五大方面建设任务。

  (一)加强标准化育种田建设,提高生产保障水平。

  1.强化田间基础设施建设。对生产条件较差、达不到机械化作业条件的育种田进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土地平整、田块归并、灌溉设施配套、田间道路建设、地力培肥等,把育种田建成田面平整、排灌体系完善、道路通畅、土壤肥力较高、适于机械化作业、产能稳定,做到旱能灌、涝能排的耐盐碱水稻良种繁育基地。

  2.开展田间宜机化改造。开展田间宜机化改造。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和质量,稳步推进适度规模经营。结合农田、农艺和农机等多维度,制定合理的良种繁育基地宜机化改造标准。全面开展土地平整,完善田间路网,确保适宜机械化作业和规模化经营。

  (二)支持龙头企业条件改善,全面提升竞争能力。

  1.有效推动加工物流设施装备提档升级。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支持企业新建或升级改造加工设备设施,实现加工智能化、自动化、精细化;建立烘干、仓储设施和配送体系,提升企业保藏供给能力。鼓励企业配套完善必要的质量控制、检验检测仪器等设备,全面提升种子质量。建立追溯管理制度,实现产品全程可追溯。

  2.全面提升种业科技创新和优良品种推广应用水平。基于大安市耐盐碱水稻良种繁育基地发展需求,开展种业科技创新,提升耐盐碱水稻良种化水平;打造优良品种与展示示范基地,加速品种推广应用。

  3.加强核心种源繁殖能力建设。支持以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联合开展在基地内从事农作物种业基地选育工作,支持企业以“三圃制”为核心内容,建设核心种源繁殖基地,配套建立检验检测、挂藏保存场所,确保品种正本清源。

  (三)扶持专业化服务组织,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

  1.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支持重点水稻良种繁育村,建立村集体良种繁育专业合作社,配套相关生产、加工设施,为农户提供机械化生产、种子初加工等服务,支持相关合作社实行量化折股、保底分红等模式,把收益与农民共享,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2.建设种业互联网综合性服务平台。整合市内制种、农机、植保、加工、仓储、交易、物流、金融等资源,打造集信息发布、资源共享、要情分析、主体服务、产品交易为一体的公益性服务平台,并开发服务平台APP,开创“互联网+良种繁育全程社会化服务”新模式。

  3.建设院企合作示范基地。支持本地水稻种业企业与中科院东北地理所、省农业科学院、白城市农科院、松粮水稻研究所等各级农业科研院所加强合作,建立科研育种示范基地,提升大安市良种繁育技术创新能力,主要承担新品种试制、种业专用农机创新与改造等科研任务。

  (四)加强品牌技术宣传推广,优化种业发展环境。

  1.打造公共品牌宣传。按照国家种子质量标准等要求,推动企业标准制定,要求各制种主体强制执行。对于未按照规程生产,及未通过质量抽查的种子批次不得外调,逐步打造以“大安”命名的品牌标志。积极组织参加、举办种业推介会、博览会等,加大品牌宣传力度。

  2.组建行业发展智库。构建专家团队,聘请种业发展、植物保护、栽培管理、技术推广、企业战略、金融服务等方面专家,为大安市耐盐碱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持续健康发展贡献智慧。鼓励智库专家在本地注册的种子企业开展育种创新工作。

  (五)完善种业管理服务,健全现代化管理体系。

  1.提升质量检测能力。引进第三方种子质量检测机构,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给予种子检测机构运转经费支持。种子检测机构需优先完成大安市农业农村管理部门下达的种子质量抽检和转基因检测任务,并提供品种真实性鉴定等种子市场纠纷取证服务。

  2.建设综合执法体系。由大安市农业农村局统筹,开展综合执法体系建设,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执法设施改扩建,配套相关执法装备,组织开展涉种执法培训,全面提升大安市种业执法团队的软件和硬件水平,形成应急响应、快速处置、协调联动的能力。

  五、重点工程项目

  规划期间,大安市良种繁育基地重点实施四大工程十二个项目。

  (一)良种繁育基地田间提升工程。

  1.“五化”基地建设项目。按照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机械化、信息化要求,配套水稻良种繁育智能化生产设备和田间监测系统。在推进“五化”基地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的种业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予以资金奖励。

  2.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建设科技试验示范基地12个,每个示范基地标准规模达到50亩以上,重点开展水稻良种繁育科技试验并集中展示新品种、新机械、新装备以及新技术等水稻种业“四新”技术内容,打造高水平展示示范基地,健全优化体系化的水稻优良品种示范推广模式。

  (二)种子加工基地提升工程。

  3.种子加工物流基地建设项目。在叉干镇、四棵树乡建设水稻加工物流中心。新建种子烘干车间1000平方米、加工厂房2000平方米,种子原料库2000平方米、成品库1000平方米、机具库2000平方米,种子常温标准仓库2500平方米、种子低湿低温库500平方米。配套建设电力、消防、围墙、绿化、道路、给排水等附属工程。

  4.加工基地设备配备项目。配备精选机械、加工流水线、自动定量包装线、风筛清选机、重力精选机、机器人机械手,以及输送机、地磅、叉车等配套机械设备,实现种子加工智能化、自动化、精细化,综合提高大安市种业产业链发展水平。

  (三)种子生产能力保障提升工程。

  5.良种繁育基地农民培训项目。建设良种繁育农户培训基地,配套多媒体培训设施,采用专家指导、现场实训、参观调研、异地交流等方式,开展水稻良种繁育技术培训班,累计培训良种繁育农户2000人次左右。

  6.科研育种中心建设项目。建设耐盐碱水稻育种科技创新中心,重点改造建设组培室、考种挂藏室、育种材料保存库等设施,建设育种实验室、生理实验室、土壤实验室、分子实验室、品质实验室等育种高端实验室。配套科研育种试验仪器设备,搭建育种研究平台。

  7.良种繁育基地社会化服务组织培育项目。立足未来农业生产模式转变,以推动大安市种业生产能力提升为目标,大力探索符合大安实际的种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模式,采取政府组织、企业评价、政策奖励、企业参股、数量有限的原则,扶持一批服务于耕、种、管、收全过程的专业化服务组织,鼓励各类合作社组成合作联社,提升种子生产保障能力,实现企业增效、农民增收。

  (四)市场监管服务提升工程。

  8.种子质量控制提升建设项目。对标国际种子检验协会种子质量控制指标要求,结合大安市情况,细化水稻种子质量标准,强化信息采集和档案管理,重点提升活力、健康度等指标。完善大安市检验站的种子质量检测体系。

  9.种业人才引进和培育项目。对于高端人才,要引导支持种业科企协作,优势互补共建合作平台,鼓励科研院校与企业联合定向培养种业高端育种人才,鼓励开展育种科技人员交流和科研人才创新创业,支持事业单位科技人员到种子企业从事育种成果转化活动,持续提升种业竞争力。对于种业生产人员,要创新进行培育,全面提高综合素质,采用专家指导、现场实训、参观调研、异地交流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培育各方面农村带头人,打造一批技术过硬、分工明确的职业农民团队。

  10.种业大数据综合性服务平台建设项目。重点打造公共服务管理平台和构建种子基地田间监测网络。在公共平台上,具备对接全国种业、农资、农机等大数据平台端口的能力,建立大安市种业信息管理服务大数据平台,构建育种田物联网管控和加工仓储管控系统,实现基地生产环境信息全程可视化监控、分析、管理;建设种子质量安全追溯子平台,实现种子质量全程可追溯;服务种业企业,让企业全面掌握全国行情、需求、目标市场的特殊需要,帮助企业把产品推荐出去;服务制种农民,对接上游农资供应商或者产销对接,帮助农民降低投入成本,提供更多便利化服务。在基地田间监测上,部署多光谱无人机、环境气象站、田间物联网、虫情采集器等物联网感知设备等种业基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良种繁育基地遥感时空监管平台,通过遥感卫星数据、气象数据、多光谱无人机、田间物联网设备搭建天—空—地数据监测体系,结合空间信息技术和大数据技术,构建关键表型信息近实时高精度解析方法和系统,开展表型数据与环境、基因数据关联分析,辅助田间育种筛分决选。

  11.品牌提升项目。加大水稻区域公用品牌、企业驰名商标等优势品牌创建力度,制定地方和企业种子质量标准,建设大安市种业展示中心,加强品牌宣介力度。

  12.市场监管能力提升项目。加强种业执法队伍建设,加强育种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市、乡(镇)、村三级良种繁育基地市场巡查员制度,实施良种繁育基地网格化管理。提升种子质量检测能力和水平。

  六、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

  (一)投资估算。

  按照多元化投入方式,资金来源主要由当地政府统筹安排。计划总投资1.167亿元。

规划投资估算汇总表

  

  (二)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通过规划的实施和项目的建设,大安市良种繁育基地将朝着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形成以研发为基础、创新为龙头、种业为核心的多产业融合发展集群,产业集聚、人才集聚、技术集聚、资本集聚、成果集聚、产品集聚和服务集聚水平进一步提高,基地种子产量增产10%以上,全市种业产值增长15%以上。

  2.社会效益。通过规划的实施和项目的建设,种子生产基地规模扩大,良种繁育基地标准提高,高质量种子供给增加,对推进种植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有效保证种子生产用种、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实现良种繁育产业由第一产业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跨越,将有力促进当地种业装备、商贸流通的发展,增加当地就业机会,预计带动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3.生态效益。规划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基地的育种田基本设施进行改造,配套完成了田间沟渠涵闸,改善了基地的用水、用电环境,起到节水、节能的效果。项目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思路,实施并推广优质高产技术集成与示范,全面推行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控减种子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使用量,全面执行农药包装废弃物和农膜回收制度,严控农业面源污染,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在种子加工工艺流程中,设立沉降室,对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灰尘进行全面处理,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推广应用,节能减排,保证了生态环境安全,项目的实施将全面促进种业高质量、绿色发展。

  七、保障措施

  (一)明确部门职责。

  由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实施,开展基地建设规划编制、资金使用方案制定、绩效考核方案制定、统筹协调、日常事务等;由市发展和改革局、市财政局配合,支持基地建设;由市自然资源局负责基地建设所需配套设施用地的审批;由各乡(镇)牵头各自片区的基地建设项目,并配合好相关部门搞好相应工作。

  (二)加大政策支持。

  市政府对耐盐碱水稻种子繁育生产者给予资金支持。开展水稻制种保险。建立财政、企业(或农户)按保险费分担比例为中央财政45%,省级财政30%,投保人自交25%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强制种农户抗风险能力,稳定制种农户收益。优先安排制种、示范基地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化“田网、渠网、路网”等工程建设,将6万亩制种基地建成高标准制种田,提升综合生产能力。全力推进生产全程机械化。对制种企业、制种农民专业合作社、制种大户购置用于制种生产全程机械化方面的大中型农机具进行补贴,实行先购后补,按照国家规定依法足额补贴,购置的大中型农机具(同型号、同批次)的价格不能超过同期市场价格,超过部分不予补贴。

  积极申请种业发展专项资金,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为种子生产经营和收储提供信贷支持,支持农作物种业的发展。支持种业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联合、入股等方式,集聚资本,增强实力,扩大经营。指导和扶持发展潜力大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上市融资,广泛吸纳社会资金,促进发展、迅速壮大。

  (三)健全资金管理。

  加强财政资金的使用管理,制定大安市资金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资金的扶持方向、支持重点、项目实施管理、项目验收、资金奖补方式,资金使用监督等要求,确保财政资金专款专用。设立专门档案,各项目建设单位应将资金使用方案、项目可研、项目初步设计、项目实施方案、重要会议纪要、发票等重要档案进行上报归档,为绩效考评提供重要依据。

  (四)规范管理运营。

  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运作、合作共建、农民受益”的原则,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强化行政管理与服务能力,不断规范完善管理运营机制,做到管理运营“五个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基础建设、统一平台搭建、统一项目布局、统一为提供服务;尽快制定基地建设规划,要做好项目筛选工作。充分论证,做实做细项目建设前期工作,建立好项目库。由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调度项目建设,做好项目实施工作。在实施过程中落实政府采购制、工程监理制、项目法人责任制、项目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等制度规定,加强项目实施过程监督,确保项目规范、阳光操作。项目建设完毕后,严把项目验收关,由市农业农村局组织相关职能部门进行验收。

  (五)加强监督考核。

  加强种子管理机构和人员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种子管理机构,明确种子管理机构工作职能,按照实施准备、实施管理、实施效果等方面进行绩效目标考核。保障工作经费,增强依法行政和公共服务能力。建立技术支持和服务体系,加强种子质量监测和执法监督,提高种子质量安全水平,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确保种子质量安全。

  (六)强化宣传引导。

  充分利用各方面力量,广泛动员各级干部,通过算账对比、效益分析等方法,深入群众开展宣传工作,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形成干部群众共同参与支持国家级种子生产基地建设的良好局面。要切实加大对先进典型的宣传培育力度,在全市营造良种繁育产业发展的浓厚氛围。

大安市种业规划项目投资估算表.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