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吉林省人民政府网站 | 白城市人民政府网站 网上信访 | 网上举报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一网搜

当前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政策解读

《大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有关工作的通知》政策解读

发布人: 来 源: 时 间:2020-09-18 收藏

  《大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有关工作的通知》(大政办发〔2020〕18号)经市政府同意于2020年9月18日印发,现对其有关内容解读如下。

  一、普查背景与意义:

  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基础性工作。通过开展我市普查工作,摸清全市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底数,查明重点区域抗灾能力,客观认识全市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水平,为省和市各级政府有效开展自然灾害防治工作、切实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权威的灾害风险信息和科学决策依据。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强调大力提高我国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全面启动川藏铁路规划建设中指出:“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是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大事,也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必须抓紧抓实。”

  基本国情: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

  国际比较:中国的百万人口因灾死亡数在全球排在中等位置,因灾直接经济损失GDP占比在全球排名较差。中国的自然灾害风险和减灾能力在全球处于中等水平。因灾死亡人口风险(年期望值)突出。

  我国全面的综合灾害风险调查工作在发达国家尚处于探索性和起步的阶段。我国在灾害综合调查评估上开展了探索性工作。

  1995年编写并出版了《中国重大自然灾害及减灾对策(总论)》、《中国重大自然灾害及减灾对策(分论)》、《中国重大自然灾害及减灾对策(年表)》和七类灾害的全国分布图,2002年编制了《中国重大自然灾害与社会图集》。

  1992年出版了《中国自然灾害地图集》(中、英文版),2003年首次基于自然灾害系统出版了《中国自然灾害系统地图集》,2011年出版了《中国自然灾害风险地图集》。

  综合性灾害风险调查评估的欠缺: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防灾、减灾、救灾相统一,灾前、灾中、灾后相统筹的灾害风险管理和综合减灾的理念对多灾种(灾害链)综合风险客观科学认识提出了明确要求。

  单灾种、单要素调查方面的不足:历史灾害空间分布模糊、承灾体空间分布及属性数据库缺乏、风险隐患底数不清、致灾因子信息分散。

  评估分析方面的不足:我国风险评估一般还是多从致灾因子出发,对承灾体间耦合关系的关注较少,多尺度多灾种、灾害链关注不够。

  灾害风险调查信息平台的不足:信息以统计数据居多,空间化数据比例低;信息系统建设分散,架构标准不一;信息平台以中央和省级使用为主,地方应用少。

  二、普查目的:底数、能力、水平

  (一)摸清全国灾害风险隐患底数。

  1、导致孕灾体底数

  【定义】孕育和导致灾害发生发展的基本因素。

  【按灾种调查】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海洋灾害,森林和草原火灾。

  【主要指标】断层活动、地质构造、降雨、温度、潮位、海浪、可燃物与野外火源等。

  2、承灾体底数

  【定义】可能承受灾害打击的对象。

  【按对象调查】房屋建筑,基础设施(交通、市政、水利等设施),公共服务系统(学校、医院等),三次产业,人口,资源和环境等。

  【主要指标】空间位置、几何形状、数量、功能属性、灾害属性、价值等。

  3、历史灾害底数

  【定义】历史上已经发生的自然灾害。

  【按类别调查】年度自然灾害,历史一般灾害事件,历史重大灾害事件。

  【主要指标】主要灾情、房屋倒损、经济损失、致灾因子、救灾投入、行业部门损失等。

  4、减灾资源底数

  【定义】用于防灾减灾救灾的各类资源。

  【按层级调查】政府综合减灾资源,社会力量和企业应急力量参与资源,基层综合减灾资源,家庭综合减灾资源。

  【主要指标】人财物的资源、防灾工程、社会组织与志愿者机构、企业资源、乡镇和社区、家庭资源等。

  5、重点隐患底数

  【定义】因自然灾害引起的重点的不安全因素。

  【按类型调查】地震灾害隐患,地质灾害隐患,洪水灾害隐患,海洋灾害隐患,森林和草原火灾隐患,次生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次生危化、煤矿、非煤矿山、核与辐射安全事故)。

  【指标】频发易发、后果严重、威胁重要承灾体、次生灾害链长、隐蔽性强、减灾能力弱等。

  (二)查明重点区域抗灾减灾能力。

  1、政府能力;2、社会能力;3、基层能力;4、综合减灾能力评估

  (三)客观认识全国和各地区灾害综合风险水平。

  1、风险大小;2、发展趋势;3、相对位置;4、空间格局

  三、普查的任务和内容

  1、全面掌握风险要素信息

  全面收集获取孕灾环境及其稳定性、致灾因子及其危险性、承灾体及其暴露性和脆弱性及历史灾害等方面的信息。

  充分利用已开展的各类普查、相关行业领域调查评估成果,根据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森林和草原火灾、海洋灾害等实际情况和各类承灾体信息现状,统筹做好相关信息和数据的补充、更新和新增调查。

  针对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工作的需求,重点对历史灾害发生和损失情况开展普查,对人口、房屋、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系统、三次产业、资源与环境等重要承灾体的灾害属性信息和空间信息开展普查。

  2、实施重点隐患调查评估

  针对灾害易发频发、多灾并发群发、灾害链发,承灾体高敏感性、高脆弱性和设防不达标,区域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存在严重短板等重点隐患,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排查和识别,特别是针对地震灾害、洪水灾害、台风灾害、地质灾害等易发多发区的建筑物、重大基础设施、重大工程等进行重点调查。

  3、开展综合减灾能力调查评估

  针对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统筹政府职能、社会力量、市场机制三方面作用,在国家、省、市、县各级开展全面调查,并对乡镇、社区和企事业单位、居民等基层减灾能力情况开展抽样调查。

  4、开展多尺度区域风险评估与制图

  制定国家、省、市、县灾害风险评估技术标准,建立风险评估模型库,开展地震、洪水、台风、地质灾害等主要灾种风险评估、多灾种风险评估、灾害链风险评估和区域综合风险评估。建立风险制图系统,编制各级自然灾害风险单要素地图、单灾种风险图和综合风险图。

  5、制修订灾害风险区划图和综合防治区划图

  在上述各级系列风险图的基础上,重点制修订全国和省级灾害综合风险区划图和地震烈度区划图(地震灾害风险区划)、洪水风险区划图、台风灾害风险区划图、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图。综合考虑我国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灾害风险形势、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综合减灾防治措施等因素,编制全国、省级、县级灾害综合防治区划图,提出区域综合防治对策。

  相关链接:《大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有关工作的通知》